
不可否認,這些電影常會談到人與人之間如何團結合作,以勇氣去迎戰各式各樣的入侵者、迫害者、邪惡勢力和大災難,有著豐富的激勵人心元素。可是,Rowan Williams指出,這些電影其實還傳達了另外一些印象,只是這些印象,很少有人去注意。那印象就是,這種侵擾我們生命、破壞我們世界的勢力和威脅,是「外來的」,是「病態的」,是「人所無法避免的」,甚至是「非人類的」,人類只能全然被動的承受,在迫害災難中找出路。

宿命、被動、無辜、受害,正是災難電影背後所隱藏的四大危機。畢竟,大地震一般小市民如何預防?大白鯊要吃人我又能奈牠何?瘋狂殺人犯闖入我家,難不成還是我自己邀他進來?彗星自己要撞地球的,是上帝的創造有問題,我除了自認倒楣,還有啥可能?我們慢慢養成習慣,讓自己脫離一切事端之外,洗乾淨自己的雙手,做個無辜又可憐的受害者。
該如何扭轉這種宿命、被動、無辜、清白的想法?要怎麼抵抗鋪天蓋地而來,搶檔期佔排行的科幻、災難、動作、驚悚電影?從這角度講,最近剛出爐的小說《聖徒叔叔》,其價值就更顯重要了。這本小說開闢了一條路,讓讀者看見,我們可以用家庭,來抵擋災難中自認無辜的念頭。

在家庭裡,我們可能也會有宿命感、有無辜感,有時候得被動承受。但是家庭更多時候是等著我們去開創機會、去承擔責任,去磨練主動的地方,安.泰勒一次又一次巨細靡遺地描寫家裡面的衝突、張力,以及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妻子丈夫間的愛恨情仇,其實正是一次一次和銀幕裡的死神、彗星、鬼魅、外星人交手,打敗無辜、被動的宿命,將責任、承擔、主動、開創的能力,再一次搶奪回來,放回我們手中。
◎一場災難的發生,我們真的沒有責任嗎?──《聖徒叔叔》裡的伊恩如果把話忍住不說,他的哥哥、嫂嫂是否能免於一死?
◎難道我們沒有能力去幫助他人,使他們免於禍害嗎?──《聖徒叔叔》提醒我們,連一個七歲小孩,都有勇氣去照顧兩個弟弟妹妹。
◎面對死亡,我們只能坐以待斃?──伊恩一肩扛起養育姪子姪女的責任,讓他們雖經歷父母雙亡,仍舊能夠在呵護中成長。
◎活在世上,我們只有被動受苦的分?──每年聖誕節端上一桌「法式冷盤」,就有能力把愛和希望、記憶與溫暖,留給身邊的每個人。
是的,安.泰勒的《聖徒叔叔》和其他一系列關於家庭的小說要告訴我們,我們每個人都有「悔改」的能力。我們有能力回過頭,從過去的生命中看見自己的不足與軟弱、失敗與犯錯,然後勇敢地承認這樣的不足與軟弱,並且敞開胸懷,讓自己做出改變。這個能力我們可以在「家」裡面學到,也可以在工作職場、在每個地方學到,慢慢地,這個能力就會擴大,影響到我們更多的朋友,影響到整個社會。
生命中絕大多數的問題,都不是外來的;面對這些問題,我們的身分也很少只有被動與無辜。不需要擁有某種超級能力,不需要裝備最尖端的武器,只要認認真真地去過生命中每個平凡不過的日子,在一次次的悔改中勇於負責、勇於做出改變,我們都能夠改變自己,改變世界。